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星霖)6月6日,“开局起步看西宁”——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新闻发布会在西宁召开。西宁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在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是青海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发布会上,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超就西宁生态环境方面所做工作及成果做相关介绍。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宁市坚持生态环境领域法治体系建设和督察执法工作同步推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督察执法监管力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域监管体系,用严的制度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
(资料图片)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作为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的具体行动,统筹谋划,先后组织召开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水环境治理专题会议、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议、垃圾治理污水处置工作专题调度会等,制定全省首部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修订《西宁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出台《西宁市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臭氧污染防控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措施,印发《西宁市市级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分口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省级黄河“体检”反馈154项问题整改完成130项,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专项督察反馈46项问题整改完成23项。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级生态环境督查专员工作机制,对21家整改单位和地区进行现场核查,开展整治成效“回头看”。下大力气打造的精品工程“珍宝岛小区污水直排问题整治”案例成功入选国家黄河警示片整改正面典型案例,凝练形成的“西宁经验”在全国推广。组织专项行动15项,出动人员6200余人次,检查企业2000余家次,立案处罚环境违法案件41起,处罚金额331.2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3起,持续释放环境监管高压信号。全市重点危化品、危废等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率和环境风险评估完成率实现“双100%”,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宁市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环境质量改善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
扎实开展臭氧污染管控、主城区燃煤散烧整治及加油站、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等专项检查,整改完成41家企业无组织排放问题,鼓励淘汰老旧柴油货车466辆,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成功争取北方城市清洁取暖试点项目,实施“煤改气”和低氮锅炉改造396蒸吨,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中实现率先清零。实施大气污染减排工程12个,预计削减氮氧化物1150吨,挥发性有机物244吨。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6%,较2021年提高2.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9名,空气质量稳居西北省会城市前列。
积极申报国家再生水循环资源化利用试点,谋划实施申中河、北川河等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优化实施三污扩能、六污提质工程,扎实推进1689个入河排口规范化整治。加强重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和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等水污染减排工程2个,预计削减化学需氧量587吨,氨氮62吨,2022年全面完成水污染防治约束性目标任务。
完成原中星化工厂、付家寨2处铬污染场地综合治理和风险防控工程,持续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和云天化磷石膏库土壤自行监测和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回头看”。制定《西宁市“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完成全省危险废物核查问题整改,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为A,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为91.96%。建设7个美丽城镇、86个高原美丽乡村,实施惠及36个村5.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污水治理村庄12个,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西宁被确定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宁市致力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
印发《西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大力发展新材料、光伏制造、锂动力电池及其配套产业,深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7%,农用残膜和农药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完成25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碳核查工作。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方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75.39平方公里,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健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聚焦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推动覆盖湿地生态因子、鸟类、鱼类等资源的手机APP、无人机巡护等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实施南北山四期、绿水青山等重点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1.2%,实现生态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双增强。
着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1处自然保护区和7处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工作,划定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5%。加强自然保护地资源用途管控,依法审核建设项目57项,完成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地“绿盾2022”强化监督6个问题“回头看”。实施西宁湟水流域湿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增强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湟水国家湿地公园15项生态服务价值从2020年的6.18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6.45亿元,其“城市之肾”的重要生态功能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