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子龙
最初由《香港商报》出题“品鉴岭南”,十多年来全国竟有70多位知名作家先后到汕头采风。人们要问,这么多作家为什么会一次次地蜂拥至汕头?
这固然跟汕头的魅力有关,但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位能把作家们领进汕头的——“引路人”。这个人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通晓汕头的历史根脉、文化风物,并有广大的人脉,是“汕头全书”式的人物;二、善为文章,了解作家,与文化界有广泛的联系。
(资料图片)
汕头恰好就有这么一个人——张泽华先生。
农家才子,十几岁发表小说,虽然年纪轻轻,却也经历磨炼。中学毕业后,本已考进省中专学校,却因“文革”爆发,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他只好回乡当农民。在村里报名应征,体检政审合格。云南铁道兵部队拟让他进部队后当文艺兵,却因53岁的父亲在家里突然摔倒辞世,他只得留下陪伴母亲操持有四个弟妹的家。村里安排他当民办老师,月工资15元加14个工分。他仍写作不断。两年多后,县里突然通知他去县城体检,十多天后吸收他为国家干部,安排他到县文化馆当创作员,逐步步入政坛!自古为文好者,是为官的基础。一步步由农村最基层做起,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团县委副书记、书记,团汕头市委副书记、书记,然后是汕头市同平区、南澳县、达濠区、龙湖区……在汕头市诸多区县里转着圈儿地当书记。民间的口碑是:“他干好一个地方,就被调到另一个更需要他的地方。”
讲一件小事,可见他的风格。
尽人皆知,一旦沾染上毒品,再想戒掉就势比登天了。作家们却在汕头亲眼所见一些曾经的瘾君子,不仅彻底摆脱了毒品的控制,还有了一份很不错的职业,亲耳听他们讲述戒毒创业的故事,可称得上奇闻奇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器质精壮的家具店小老板纪耀宏,与隔壁商店的老板发生纠纷,失手致人重伤,被判刑五年零六个月。刑满出狱后,求职无门,开“摩的”拉客,都无人敢坐他的车;到建筑工地干苦力,包工头知道他蹲过大牢,也不敢要他……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区委书记张泽华。这位区委书记正想通过纪耀宏做个标杆,挽救一批身上有黵儿又自暴自弃、不能融入社会的年轻人。于是全力扶助纪耀宏联合另外5个命运相同的朋友,创建了鸿泰搬运队。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年6个人起家的鸿泰搬运队,现有本地员工800多人,其中近300人是刑释解教者。搬运队却因服务一贯安全牢靠、专业性高、效率好,竟创出了自己的牌子,业务应接不暇,并建起了自己的三层办公楼。
最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每年都要安置刑释人员五十多个,可以说来一个安置一个。要想活着,就要做人!张泽华的目的实现了,只要进了鸿泰,“重新违法犯罪率为零”。
张泽华担任汕头市公益基金会会长,热心慈善事业。这一任就是八年,为他深植善根,广结善缘,打好了基础。其间他还出版了四本文学著作……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当作家们的“领路人”做准备。
作家采风团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主人的远接高迎,尽管张泽华总是站在作家们身后,但作家们心里都明白,主人的盛情及坦诚,完全是看他的面子,他才是采风团的灵魂人物。在交谈中,有些被采访者会不自觉地讲出张泽华曾如何帮助他们……
其实,他本人就是作家,又太熟悉自己的城市了,驾驭汕头的重大题材,还得数张泽华,笔下真情弥漫,文风明润。他写英雄麦贤得,头颅被炸开,脑浆迸流,硬是手把舵轮,稳住快艇,直至海战取得胜利,刚猛激越,摄人心魄;在《王佩君:外砂集义福利会的举旗人》以及与黄浩瀚合写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潮汕华侨》中,详细描述了汕头慈善事业的传统,乃至在民间形成风气的过程;写《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则别有意趣,文采脱然爽洁,妙明其心。
他不仅请众多作家来汕头,还曾分期分批邀请5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著名科学家来汕头,到500多个校园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人才。如今在汕头涌现出的100位“小发明家”中,有的考上了科技大学,有的被国家选派出国深造,有的毕业后进入国家科研机构工作……
“世上苍生架上书”,从政丰富并锤炼了张泽华的文思,文学不仅浸润了他的品性,也将他的人生拉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